“格物·求真”——博物学视角下的岭南绘画

 “格物·求真”——博物学视角下的格物岭南绘画

可爱花(纸本水彩)张瑞麟

 “格物·求真”——博物学视角下的岭南绘画

游鱼逐落花(纸本设色)居廉

近日,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博物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学视华南国家植物园联合主办的角下“格物·求真——博物学视角下的岭南绘画”展览正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展览首次从博物学角度介入岭南绘画史,南绘时间跨越几个世纪,格物既有中西文化的博物碰撞,也有艺术与科学的学视交织,是角下一次艺术与科学的跨界合作。展览旨在探讨博物学对岭南地区近现代美术史产生的南绘影响,用图像展示中西方视觉文化交流,格物同时启发广大观众关注身边的博物自然物种和生态环境并进行一些博物实践。因此,学视本次展览的角下策划尽可能兼顾学术性与科普性、全球化与在地化,南绘让历史与当下连结、艺术与现实互动。

博物学在岭南绘画史上产生了何种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基于工作中对馆藏作品的梳理与思考,第一次尝试从博物学角度讲述十八、十九世纪以来的岭南绘画的故事,并希望在展览过程中继续交流思考,形成“展前研究——展览视觉呈现——展后研究”的闭环。

展览框架:两条线索、四个单元

第一条线索是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第二条线索是艺术科学互惠共进。循着这两条线索,展览分为4个单元。第一单元“图像采集,西方博物学家的行囊”是讲述西方博物学进入中国的故事。十八、十九世纪,广州是西方博物学家进行物种采集的重要场所。他们雇佣了一批本地画家在其指导下绘制博物画。广州外销画家比较被动地接受了西方观察方法、绘画技法的影响,成为中国最早接触西方博物学和水彩画技法的人群之一。第二单元“相看东西:本土学者的博物绘画实验”从文人的身份视角切入,选取了黄士陵和蔡守的作品。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之后,本土学者的文人身份发生了变化,成为对西方博物学知识有一定认识的新文人,因此在艺术上也相应地改变了对自然的观察和认知,中西技法的交融显而易见。第三单元“写生一脉:从十香园开始的传承与革新”注重梳理岭南画脉,“写生”是艺术创作方法,也是教学的核心,更是艺术革命的手段。本单元展出了居巢、居廉、伍德彝、容祖椿、高剑父等人的作品,以及一批日本博物学古籍,以此将岭南绘画受西方博物学和日本博物学影响的两条路径呈现出来。第四单元“草木绘真:近百年华南植物科学画”将目光转向科学界,从“格物致知”到“求真实证”,博物画中的一部分演变成了植物科学画,艺术为科学添砖加瓦。这是首次在美术馆较为完整地呈现创始于1929年的华南植物园的植物科学画面貌。这些画作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植物学科的创建和发展。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需的地方已做标记 *